轟動一時的錦江樂園“士林嘉年華”前腳剛剛結束,中環百聯“士林嘉年華”後腳就已跟上。這次主辦方仍然是“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”,攤販大多是錦江樂園站的原班人馬。
  除了在上海,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還在寧波、溫州、西昌、洛陽等城市推廣“士林嘉年華”,四處“走穴”吆喝,打著“士林”的旗號還能走多遠?不少市民感嘆,已經對“士林”產生審美疲勞,滿心盼望著能吃到“心心念念”的臺灣正宗小吃,卻發現攤販就是臨時工,口味還不及路邊攤。
  □晨報記者 李曉明
  昨日,臺北市士林夜市觀光發展協會宣佈將在百聯中環購物廣場舉辦“60年代寶島風情嘉年華活動”,活動從9月5日到9月28日,為期24天。
  此次活動地方比較狹小
  此次活動是該協會在上海推廣“士林嘉年華”的第二站,規模與錦江樂園“士林嘉年華”相當,共35個攤位,其中31個為美食攤位,還將增加夜市達人表演、原住民文化等推廣攤位。攤主大部分為錦江樂園“士林嘉年華”原班人馬,價格也不會有大的變化。夜市營業時間為平時下午5點-晚上10點,周末延長到晚上12點。
  記者在現場看到,攤位區位於商場的停車場旁邊,尚未完成搭建。與錦江樂園站不同的是,這次攤位擺在商家外面,地方比較狹小。臺北市士林夜市觀光發展協會負責人黃浩瑋介紹,攤位區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,35個攤位會依次排開,商場負責攤位區的水電、清潔等工作,攤主也會負責自己區域內的環境衛生。
  此次為商家自發行為
  對於此前有媒體質疑其協會會員主要來自“士林私有市場”,黃浩瑋表示,不管是公有市場還是私有市場,都屬於士林夜市。“士林公有市場”的攤主也可以加入協會,此次中環百聯站就會增加三四名來自“士林公有市場”的攤主。
  記者從普陀區中環商貿區推進辦證實,此次活動並非是政府引進,而是百聯中環購物中心商家的自發行為,與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進行的商業合作,不過本次活動已向相關政府單位報批,並獲得同意。
  [質疑不斷]
  “1個攤主5個臨時工”如何保口味正宗?
  “士林嘉年華”最初登陸錦江樂園,正是因為其號稱小吃攤主全部來自臺北士林夜市,被很多人以為是“正宗臺灣味道”才一炮而紅,導致萬人空巷擠爆樂園。
  實際上,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實地體驗,錦江樂園“士林嘉年華”的吸引力已遠不如開張初期,夜場人數也從最初高峰期的八九千人,下降到末期的三四千人。不少游客告訴記者,很多攤位的小吃在上海一些路邊攤也能吃到,不僅口味更好,價格也更便宜。更多的游客則質疑,現場並沒有看到幾名臺灣攤主,還有一些操著東北等口音的大陸人,這些臺灣小吃並非出自臺灣人之手。
  黃浩瑋解釋,雖然攤主多為臺灣夜市過來的,但他們不能完成所有的事,所以請了一些本地人幫忙打下手,一般一名攤主要配5名幫工,這也是很多游客看不到臺灣攤主的原因。另外為了迎合本地游客的口味,一些小吃在做法上還進行了改良。
  然而,記者在臺灣採訪瞭解到,在臺灣士林市場,每一個美食攤位都是攤主親自掌勺,他們大多有經營夜市幾十年的經驗,很多都是夫妻攤、父子攤、姐妹攤,所有的工作都是親力親為,也不會為了特定游客輕易改變小吃的做法和口味。一名資深攤販告訴記者,臺灣很多小吃做法都是幾十年傳承下來的,手藝也是家族一代代傳下去,臨時工根本做不出那個味道。
  究竟有多少攤主來自臺北士林?
  在臺灣,士林夜市存在著諸多老字號,豪大大雞排和十全排骨都是招牌產品。但在上海的“士林嘉年華”卻沒有看到這兩樣。更重要的是,協會在推廣活動時打著“士林夜市”旗號,聲稱所有攤販均來自“臺灣士林夜市”,實際上據記者調查,真實情況卻並非如此,其中不少攤販根本不是來自臺北士林夜市。
  臺灣雪花冰攤主陳先生本是大陸台商,在廈門有公司,他也作為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的會員單位參與了錦江樂園“士林嘉年華”活動,還將繼續參與中環百聯站的“士林嘉年華”活動。
  對此,協會負責人也承認,參與“士林嘉年華”活動的攤主並非完全來自“臺灣士林夜市”,其中約有6成來自“士林夜市”,其餘來自臺灣其他夜市,還有少量是大陸台商,均是協會的會員單位。
  協會負責人表示,該協會在兩岸均註冊了“士林夜市嘉年華”、“士林嘉年華”的商標,因協會成立的主旨是以推廣臺灣美食與文創為己任,自不應局限於士林夜市,所以最終選擇了“士林嘉年華”為推廣品牌。也就是說,“士林嘉年華”的範圍更廣,不僅能做士林夜市美食,還能做其他文創活動。
  打“士林旗號”四處作秀撈錢?
  據瞭解,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還在寧波、杭州、西昌、洛陽等多個城市推廣“士林嘉年華”,主打士林夜市美食。因此有人質疑,一些協會以“士林夜市”為旗號在大陸推廣各種活動,或是為了賺人氣好“撈錢”。
  記者在該協會的官方網站上看到,其確實在招收更多商家加入會員。對此,協會負責人解釋,協會並非是盈利機構,會員單位的“入會費”只有2400元,靠這筆錢維持協會的運行成本遠遠不夠,協會真正的獲利點在於投資一些項目。
  記者瞭解到,該協會最早在大陸的落腳點在沈陽,名為“士林歡樂街”。不過,自去年8月開業至今,市場不僅沒有培育起來,還遭遇“水土不服”難題。據當地媒體報道,為了貼近東北人口感,“士林歡樂街”的一些主題餐廳做了一些創新,比如牛肉麵館的牛肉餡餅將臺灣的小蔥換成東北大蔥,甚至開設了不同地域和風味的主題餐廳,比如“蒙古烤肉”、“川燙滷”等,但生意並不好。
  在臺灣中華新農村建設發展研究會理事長莊震霆看來,臺灣民間團體在大陸推廣臺灣美食時,相比賺錢的多少,維護“士林夜市”品牌和臺灣小吃的美譽度更為重要。  (原標題:四處走穴的“士林”還能走多遠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n25fnki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